含英咀華國學文存
ESSENCE OF CHINESE READING |
蒙學即啟蒙之學,古時三尺童子屆求學之齡,先由老師領誦謄寫三字經、千字文及百家姓等啟蒙書籍,由此能讀書寫基本常用中
文字逾千個之多,已足夠日常應用所需,內容亦包含當時生活常識,中國歷史及儒家聖人言行,可謂一舉兩得,例如三字經的歷史部份,短短三百字便將中國五千年
歷史概括扼要描述出來,今天仍不失參考意義。
現今世上,以形體取義之方塊文字,只餘中文,亦為四大文明中,
保存最完整,累積作品最豐富而仍在運用中之活文字[1],具中學水平的學生,除秦或以前之字體外,理論上能直接閱讀漢朝以後的文字[2],不似埃及和巴比倫之文字隨文明而煙沒,或如拉丁文般變成不再通行的之文字[3],這是國人的福氣,但跟標音文字相比,學習典線較平
緩,須花較長時間先行打好基本功,以易於「上口」之三字經、千字文和百家姓作為啟蒙課程,效率並不亞於今日教科書,早期仍有習字課時,便多以此三書文本作為螣寫對像,雖然不列入正規課程,但發揮潛移默化功效。
常識 |
三字經 千字文 百家姓 孝經 朱子治家格言 |
聲律音韻 |
聲律啓蒙(車萬育) |
註:
1. 古代四大文明,除中文以字形取義外,埃及古文字亦然,但早已隨古埃及文明的煙沒而不再流傳,現時世上的文字 體系 、只餘中文是以形體取義之方塊文字。
2. 從鐘鼎及出土文物考究得知,秦以前中國各地文字形體讀音不同,秦以篆書一統文字字形,惟篆書仍嫌複雜,至漢朝簡化為隸書,已近似今日文字,常人可讀,漢末魏晉三國時,楷書已成形,並因王羲之而廣泛流傳,跟今日繁體中文已是完全一致。
3. 拉丁文由17世紀開始,續漸被歐洲各國以本土語文取代,至今只餘教庭使用,但在科學,法律及哲學等仍保留極多的拉丁詞彙
(reference: 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Latin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