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anguage: English English  Chinese  中文

首頁文庫簡介序 言資料來源相 關 網站聯絡編輯

motto

motto

電子書目錄
eBook Catalogue


文字學系列 Chinese Paleography and Writing System Series

文 字學古稱小學,顧名思義,是啟蒙之學,但如果因而以為文字學屬基礎學問便大錯特錯,深入研究,文字學可以是訓誥學,有人窮經酷首,一生就在那數萬方塊字中 的小宇宙內打轉。有論者謂宋以後文字獄日盛一日,學人以言入罪者無日無之,唯有述而不作,一頭往故紙堆中鑽去,不問人間何世,所以考古在此數朝卓然有成, 皇帝亦樂得耳根清淨,當然,兼聽則明,偏聽則暗,上下皆奉行鴕鳥政策,種下日後固步自封,鎖國積弱,中國險被時代歷史洪流吞沒,繼其他顯赫一時之古代文 明,成為純歷史及地理名詞。

中 國文字結構獨特,已成世為僅有之象形文字,日文及往日韓文中之漢字,源於中國,人盡皆知,以繁體字為例,台灣大五碼收納一萬多字,常用達七千多,«康熙字 典»收納達四萬字,即使內地簡體字,國標碼仍有四千多字,初學中文的老外,無不嚇得目定口呆,好一段時間有學者以為認字困難是教育難以普及之原因,內地於 六十年代全面推行簡體字,及後更有全面拉丁化之提案,但以教育普及程度而言,相比以繁體字為本的台灣及香港,反有不及之處,閱讀古籍,更是困難,功過如何 定奪,難以斷言。筒體字得失,並非此文庫論題,只是保存古籍及古代文化,仍以繁體字為佳,相信並無異議。

中文之演變

古 字「文」「紋」相通,中文字源於繪圖,已是定論,此所以謂書畫同源,書法亦自成一獨立藝術體系,變化之多,為只以數十字母組成之標音文字所無。惟隨人類物 質及文化生活日趨豐富,象形造字,已不足為用,漸而有形聲,指事,假借,轉注,會意等方式,與象形合稱六書,東漢許慎所著之《說文解字》,也許是中國第一 部字典,對六書作出銓釋,沿用至今,原書成於東漢,毛筆已代刀筆,字體為隸書,許慎附有篆書原字字型對照,由此可知篆隸之變化由來,惜許慎所處時代,資訊、交通及考古皆落後,無緣得睹甲骨文字,故此部份文字之結構解說,可能有誤,但絕對無損其參考價值。

字形

學 習中國文字,得要弄通形音義,跟標音文字相比,是「形」「音」間無必然關係,惟此問題於標音文字亦時有發生,同音音節(syllable)而串法 (spelling) 不同亦屬平常,由此說中文落後實屬武斷。表面上中文文字字字不同,要強記全部文字之形音義絕非易事,但中文文字卻非全部獨立單一文字而是複合文字,基本上 由部首組成,據說文分類,共有540個部首,現時通行的214個部首,據維基百科所言,是依明朝萬曆43年(1615年)梅膺祚之«字彙»而來,«康熙字 典»繼續沿用,直到今天。學中文先認識此二百多個部首的形音義,對以後學習,有事半功倍之作用,如能附以甲骨文及篆書解說其演化過程,必更有趣,只是限於 今日語文教育課程並不注重,甚至語文老師亦讀不懂篆隸,惶論鐘鼎甲骨,部份更以為部首有形無音,並非完整文字,以致習非成是,禍延下代。

書寫文字,至王羲之父子以楷書書法傳世後已經大致定形,印刷字體,由於宋朝活版印刷之發明,則主要為宋明體或其變體,篆書幸得印章藝術的出現,能在少數愛好書畫藝術之人士中保存下來。

字義

字義是中文難題,一是字羲隨時間而變,古今 有別,二是一字多羲,視乎應用場合而定,三是同音字太多,錯別字難免,四是方言太多,非當地人難以理解,五是潮語日新月異,不同圈子或年紀的人士無法掌握 含義,六是用法複雜無規律,句義可以不依字義,例如「中國女排大敗美國隊」可以說成「中國女排大勝美國隊」,勝敗本義相反,應用於句子內竟又能表達相同意 思,莫說老外一頭霧水,中國人寫來可能很自然,可是一旦被問將起來,準也感到胡塗,不知如何解釋。所以中文用來寫景敘事言情詠物,可以意境深遠,因為語帶 相關,聯想意象豐富,但講道理貴乎概念清晰,解釋太多,意義便不夠明確,用來做科學或法律之工具語言更是問題多多,因為定義未夠清晰,愈是平常用語,便愈 是可能出岔子,出現各說各話,各自表述之情況。如何將文學語言及工具語言分家而又不致互相衝突是專家研究課題,已非一般語文學習範圍。

 字音

語音之難題幾乎跟字義一般,一是字音隨時間 而變,古今有別,二是一字多調多音,視乎應用場合而定,意義亦不相同,三是同音字太多,錯別字難免,四是方言太多,非當地人難以得知讀音,五是潮語日新月 異,形聲,假借、轉注、指事、會意甚至由外來語直接借用而來,不一而足,創意無限,不同圈子或不同世代的人士無法掌握含義,六是語音讀音有異,縱然不考慮 俗文化和次文化之發展及對主流文化之影響,要正音亦著實困難,即使語文權威之間,亦爭論不休,身份證之份」字,廣東話該讀陽去聲(即份量之份」同聲),還是如 某學者所言讀陰平聲(即分隔的「分」同聲),便曾成城中話題,但普羅大眾的口語中,依然故我,仍是將份講成如粉絲的「粉」音,廣東人說廣東話已如此困難,全國五十 多個民族說國語或普通話的正音問題,困難可想而知。幸而近年引入拉丁拼音,不鑽牛角尖的話,正音能有一個較客觀的標準,雖然全國各地口音仍有不同,正如英 文在世界各英語國家中亦有分歧,溝通大致上不成問題,而且以拼音分析韻文格律,效律及準確度遠高於以往之切音法及強記韻書方法。

由於中原口音受外來語音影響,極多古音已 失,例如在國語或普通話中,並無入聲字,字音只餘陰平聲陽平聲上聲及去聲,反而廣東話中保留完整九聲,欣賞分析古代韻文在音韻格律之運用,很多時廣東話更 為方便。較嚴謹的則以《平水韻》為本,由於古今音有異,書中音韻分類可能跟近代語音不符,只能強記,然則韻文創作,依古音抑或近代音,則見兩者皆見有依循者, 我們並非權威專家,不敢妄自定斷,然而創作既然面對今人而非古人,依對象所熟悉語音似較恰當,特別是歌詞,如不依所用語言,豈非荒腔走板,不忍卒聽。

書目 Index
字典
說文解字(許慎) click
韻書
平水韻 click



最新消息

;

技術資訊

;